詩人(1947)
典藏作品
種類
作品
媒材
11.雕塑
年代
1940s
作者:蒲添生
年代:1947
媒材:青銅
尺寸:72 x 38 x 28 cm
據蒲氏自言:「這尊像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,衣服的表情都很好看。這種曲折扎實的效果不是那麼簡單做的。我用了許多想法來表現,要表示中國人的風度出來才配合這個效果。」(1983 蒲添生省立博物館50 紀念展時錄音談話)羅丹的〈沉思者〉是以裸體者肌肉明顯的起伏輪廓,來表達主體者內在思維的迴轉。而蒲氏的這件作品長袍的皺摺,有傳達他內心思路的作用,衣服宛如是一種歷史、文化包袱的象徵,在若隱若現中,透過外在衣服表達內面深沉的思緒。可以明顯比較出東西方藝術手法之不同。此作品其意境是寧靜致遠和溫柔敦厚,無形中表達一種文化投射,有其精神與感情的內涵孕育其中,相對於羅丹的〈沉思者〉,蒲氏〈詩人〉應可說是東方的沉思者。
蒲添生(1912-1996) 出生於嘉義,為早期赴日留學的藝術家之一,師事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,作品「春之光」以自然寫實的女體雕塑入選第一屆日展。返台後與岳父陳澄波共同為台灣美術發展深耕奉獻,於台陽美術協會成立雕塑部。並於台灣光復後建造第一家鑄銅工廠,引進翻銅的技術,為台灣早期雕塑發展重要的開拓者之一,作育英才無數。蒲添生以「人物雕塑」聞名藝壇,擅長以泥塑的質感來詮釋人物的質樸風貌,見證台灣近代歷史人物的容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