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陽修〈醉翁亭記〉(2006)
典藏作品
種類
作品
媒材
03.書法
年代
2000s
作者:張光賓
年代:2006
媒材:水墨‧紙本
尺寸:128 x 31 cm x 8
一、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,釀泉也。峰回路轉,有
二、亭翼然臨於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誰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誰?太守自謂也。太守與客來飲於此,飲少輒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號曰醉翁
三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。山水之樂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,雲歸而巖穴暝,晦明變化者,山間之朝暮也。野芳
四、發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陰,風霜高潔,水落而石出者,山間之四時也。朝而往,暮而歸,四時之景不同,而樂亦無窮也。至於負者歌于途,行者休
五、於樹,前者呼,後者應,傴僂提攜,往來而不絕者,滁人遊也。臨溪而漁,溪深而魚肥;釀泉為酒,泉香而酒冽,山肴野蔌,雜然而前陳者,太守
六、宴也。宴酣之樂,非絲非竹,射者中,弈者勝,觥籌交錯,起坐而喧嘩者,眾賓歡也。蒼顏白髮,頹然乎其中者,太守醉也。已而夕陽
七、在山,人影散亂,太守歸而賓客從也。樹林陰翳,鳴聲上下,遊人去而禽鳥樂也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,而不知人之樂;人知從太守遊而樂,
八、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。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謂誰?廬陵歐陽修也。
鈐印︰張光賓印 于寰 自然而然 知白守黑
張光賓先生的草書有二王的形影之美,有狂草的縱逸之氣,及獨特的綿勁之質。撫《自敘帖》百餘通,卻不見如米芾所言「懷素如壯士撥劍」般,筆鋒帶有鋒利劍氣;反而點畫似打太極,其力內包,不全傾瀉,留有後勁。
學懷素而不取狂怪、學二王而不取妍麗。張光賓先生的點畫裡總有一份自然與平實,沒有奇異的結體章法,筆線也不滲透過份的情緒張力,或許是他追尋的線性品質。含藏昇華的人生態度哲學,和一種對聖賢的境界的追求。所以筆線有廟堂氣而無絲毫江湖氣,可為時下書壇之度世津筏。《醉翁亭記》
張光賓(1915-2014) 字序賢,號于寰,生於四川。畢業於國立藝專,師承黃君璧、傅抱石、潘天壽、李可染、豐子愷及高鴻縉等名師。53歲任職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員,對元代書畫史研究甚深,被譽為「元代書畫史之活字典」。書法專攻漢隸及魏碑的研究,草書則兼具八大山人簡鍊的餘韻。其山水畫不以自然寫生為本,融入書學樸拙蒼練的筆意,退去敷彩的形式獨創出「焦墨點皴法」,展現出深厚書法功力與對古代山水畫構圖、造境的嫻熟,合此二者讓皴法暨簡又豐,堆疊之中脫離寫實鋪陳而臻致抽象表現之造型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