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ground

創價藝文講座

苦難世紀的永恆見證-由畢卡索之作品〈格爾尼卡〉談戰爭畫

一幅畫、一個國家的故事!2015年7月25日下午,知名藝術家林惺嶽教授以「苦難世紀的永恆見證—由畢卡索之作品〈格爾尼卡〉談戰爭畫」為主題,在至善文化會館新世紀廳舉辦藝文講座,林釗理事長、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長范巽綠、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、知名作家蔡詩萍及愛好藝文的民眾200人到場聆聽、座無虛席。   

「畢卡索所畫的〈格爾尼卡〉,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作品,是一張戰爭畫卻沒有打仗畫面。」林教授說,1979年中美斷交時,到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親眼一睹〈格爾尼卡〉真跡,是他當時最想做的兩件事之一。完成這項心願返台後,直到25日踏上新世紀廳舞台的那一刻,林教授說:「想要將〈格爾尼卡〉故事告訴大家,這個埋藏在心裡近40年的心願,今天在創價實現了。」

〈格爾尼卡〉究竟是一幅什麼樣的畫作呢?

西班牙共和政府為了參與1938年春季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,1937年1月特別委託當時居住在法國的畢卡索為西班牙館創作一幅壁畫。時值西班牙內戰期間(193 6 - 1939),得到德、義兩國援助的法西斯主義者佛朗哥(Francisco Franco) 引進德軍,藉助納粹軍頭戈林結合轟炸機與坦克新發展的閃電戰術,將戰略要地格爾尼卡這個平民小鎮當作實驗品。1937年4月26日,德軍出動飛機連續轟炸3個多小時,爆炸引發的大火燃燒三天,整個小鎮炸成一片廢墟,死傷無數慘絕人寰。

格爾尼卡事件之後,在同年6月,原本不喜歡畫「主題」性作品、不愛跟政府官僚往來的畢卡索即以格爾尼卡為主題,在短短六週,畫出西班牙民眾遭受法西斯迫害的戰爭慘狀。林教授說:「這幅畫是畢卡索控訴戰爭罪行的經典之作。」並說:「人類的智慧與理性可以建造天堂般的美好世界,但卻因為戰爭的破壞而變成人間地獄。」   

20150725-林惺嶽-苦難世紀的永恆見證-3.JPG#asset:835

在〈格爾尼卡〉這幅畫裡面有牛、馬、哭泣的女人與小孩……,對此,林教授說:「畢卡索不是要重塑它遭戰爭破壞的場景,而是要藉這些元素來訴說人在戰爭下的悲痛,以表達憤怒與抗議。」西班牙詩人、劇作家洛卡(Lorca)將「鬥牛」當作人們禮敬神的莊嚴祭禮,並認為生命在不斷勇敢面對死亡中,才顯得出精神的可貴。林教授指出,生於「鬥牛」發源地西班牙的畢卡索,即以扮演主動攻擊角色的「鬥牛」象徵征服者佛朗哥政權的殘暴、遭到攻擊的「馬」象徵被征服的無辜民眾、抱著小孩哭泣的女人表示戰爭下最痛苦的就是女性,而臥倒在地仍緊握斷劍的人則象徵「絕不屈服」。林教授說:「畢卡索將戰爭的殘酷與恐怖描述得淋漓盡致,藉此向世人強調和平的可貴與重要性。」

當天,在聆聽林教授演講之後,許多聽眾表示:「這與池田SGI會長經常告訴我們『沒有比戰爭更殘酷!沒有比戰爭更悲慘!』、『最苦於戰爭的,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軍隊,而是婦女與兒童。』、『沒有比和平更珍貴的!沒有比和平更幸福的!和平才是人類向前邁進的根本。』的理念不謀而合,聽來特別有共鳴,這場藝文講座實在太精彩了。」


Image

林惺嶽教授簡介

1939年出生於台中。高中時期啟蒙自楊啟東, 研究風景寫生,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, 轉往歐洲習畫。1970年代的繪畫風格傾向於超現實手法, 運用神秘色彩表現日月、獸骨等超越生死及時間的物象;1980年後創作題材較著重於詮釋台灣自然風土,透過親身走訪高山、河谷、湍急的溪流,他將眼見的景象帶入繪畫,開創了如魔幻般又具豐沛原生力的創作風格。創作之外更投身美術教育、文化評論、策展等多重領域,深刻影響台灣現代美術運動的發展。

我同意收到來自於創價藝文的通知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