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凝聚情感的筆調 張炳南油畫展
展期:2022/9/28-2023/1/7

畢生投入教學與創作的張炳南,為藝壇「豐原班」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積極參與、創立畫會、省展等藝文活動,為帶動中部區域的美術風氣與發展、培育美術後繼人才貢獻深遠。
畢生創作不懈、傾力培育後繼
張炳南(1924-2014),出生於臺中豐原,父親(章慶公)從事木匠工作,自幼看父親描畫、製圖而對繪畫產生興趣。因家境清貧,於豐原公學校畢業後,便與父親一同工作,分擔家計。當時因常至學校修理課桌椅時,默默協助畫佈告欄的舉動,被班導師發現其具有繪畫天份,後來甚至獲校長推薦,就讀台中師範學校短期師資班。
畢業後,先後任教於豐榮國民學校、瑞穗國小及新民商業學校。他曾參與創辦新民商業美術設計部,也時常自製教材、教具,甚至帶學生戶外寫生。寫生完下榻旅館的晚上,張炳南會請大家將各自 的作品展開,現場給予建議和指導,因此,感念他的學生們,後來也自發組成「薰風美術研究會」。教學以外,張炳南持續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;1946年始,他與葉火城學畫,並在其引薦下結識李石樵。即使一開始遭到李石樵勸退,他仍努力不懈,最終順利進入李石樵畫室學習,開啟了至1960年間,週末於臺北、臺中往返的習畫生活。在此,他接觸到野獸派、立體派等各式西洋現代畫風,作品呈現立體幾何的結構與色彩經營的佈局,開拓了嶄新的藝術視野。
創作風格上,張炳南善於在觀察花果、鳥類與動物的動態後,嘗試不同的表現方式,結合他獨特的繪畫色彩,表現自然物象的生命力。而在人物畫方面,他於不同時期皆有豐富的創作,不論是何種面向,皆能感受到不同視角下,藝術家對人物神情豐富多變的掌握。在風景畫方面,張炳南不僅描繪臺灣鄉間小鎮的景色,他也以灑脫豪邁的筆觸,創作一系列精采的行旅世界名勝寫生作品。從傾力不懈的創作中,張炳南亦逐漸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。
張炳南深耕美術教育,帶動中部的美術風氣。1954年,他參與創立「中部美術協會」,為中部美術發展奠定重要基礎。除此之外,張炳南幾乎每年都會參與各大美展;對他來說,比賽是能夠磨練畫藝、累積經驗的場所,1969年更是以作品〈漁村〉,獲得全省美展第一名。藝壇後來將葉火城、張炳南與其他同樣出身於豐原的藝術家,稱為「豐原班」,他們亦成為一股來自中部的藝術能量。在1978年,他們一同成立了「葫蘆墩美術研究會」,之後張炳南也有機會,隨團前往日、韓、歐洲等地考察美術教育。1994年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美術館。2014年,則應臺中市文化局邀請,出版《深耕臺灣本土藝術的美術家:張炳南》專書,於同年7月辭世。
台灣創價學會以「文化尋根 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」為策展主軸,此次特別策劃「凝聚情感的筆調─張炳南油畫展」,期望觀眾於張炳南淋漓盡致的色彩間,感受其不受環境侷限,勇於追逐「美術之夢」的精神。
鎚鋸師匠 Saw-maker 1948 油彩、畫布 Oil on canvas
91 x 72.5 cm
盼 Hope 1963 油彩、畫布 Oil on canvas
91 x 116.5 cm
漁村 Fishing Village 1970 油彩、畫布 Oil on canvas
91 x 117 cm
天祥 Tienhsiang 1998 油彩、畫布 Oil on canvas
116.5 x 80 cm
室內靜物 Interior Still Life 1999 油彩、畫布 Oil on canvas
80 x 65 cm
母愛 Mother Love 2001 油彩、畫布 Oil on canvas
115 x 115 cm
白濱燈塔 Shirahama Lighthouse 2005 油彩、畫布 Oil on canvas
60.5 x 72.5 cm

藝術家簡介
張炳南(1924-2014) 出生於台中豐原,曾榮獲優良教師獎、中興文藝獎章、文化部文馨獎,一生致力於美術教育,教學同時亦向前輩畫家葉火城、李石樵學習油畫,於省展、全國美展上屢獲佳績,是二戰後台灣西洋美術發展初期,承續台灣前輩畫家啟蒙有優異表現的藝術家。創作上,他嘗試多種西方流派的技巧,主要描繪寫實的風景與人物,刻劃動人的在地風情,作品蘊含濃厚的鄉土情懷。他用現代繪畫技巧表現熟悉的日常景色,再次煥發不同的感動。創作主要運用筆觸及色彩層次,以加強主題元素本身的造形感和質地。
參觀時間
週二至週日09:30~17:00(每週一、春節、清明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休館)
過去展出地點
地點 |
---|
創價美術館 台中館 |
創價美術館 至善館 |
創價美術館 新竹館 |
創價美術館 景陽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