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

吾與為樂 文化尋根 創價藝文版畫典藏展

展期:3/26-8/30


image
點選播放按鈕觀賞影片

版畫,以「版」作為媒介創作,與其他直接描繪的媒材形式相比,被稱為「間接」藝術。版畫的起源可追溯自印刷術的發明,因其可重複印製的特性,帶動了知識傳播,促進社會發展,漸漸地版畫的藝術性日益受到重視,從19世紀末開始,版畫獨立成為主流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,藝術家透過木版、金屬版、橡膠版、絹版及數位科技版畫等多元媒介,反映自身的美學觀點。

 與你分享的快樂

 由版畫可複製的特性發想,作品的數量增加,便有愈多人可以欣賞,對藝術家來說,是「分享的快樂」。因此,此次展覽取名為「吾與為樂—創價藝文版畫典藏展」,其中分為三個子題:「樂無窮」、「樂春風」、「樂逍遙」。

 「樂無窮」系列,展出陳庭詩、廖修平及李錫奇的作品。陳庭詩(1913-2002),使用甘蔗版之肌理,呈現宇宙日月星辰的關係。廖修平(1936-),引進外國現代版畫技巧,推動臺灣版畫發展,作品呈現出東方廟宇祭儀符號的秩序美感。李錫奇(1938-2019),經營「版畫家畫廊」,引介各國重要藝術家,運用書法線條、匾額賭具等元素,開創獨特的抽象風格。上述藝術家將心之所向轉換為符號,於轉變中創造不同肌理層次,巧妙運用紅、黑、金等色彩,建構屬於自身的藝術語言。觀者可於陳庭詩油墨的濃淡間,廖修平昇華的物件圖像裡,以及李錫奇線條和塊面的組合中自由穿梭。

 「樂春風」系列,展出作品皆為木刻版畫。木刻版為早期版畫創作方式之一,其廣泛應用於文宣品,圖文並茂使觀者更容易理解內容。展出藝術家有朱為白、林智信及倪朝龍。朱為白(1929-2018) ,創作以東方思想為中心,曾參與「東方畫會」和「現代版畫會」,創作之餘也指導兒童美術。林智信(1936-),受幼年務農經驗影響,作品蘊含著濃厚土地溫度及農業社會的面貌。倪朝龍(1940-),擅長刻劃地域風景、鄉土人物,而參訪敦煌時獲得的感動,也化為一系列的作品。上述藝術家在創作同時,更親身投入教育,化雨春風的歷程,使其自然而然地關注民間忠孝節義等倫理、傳統童玩遊藝及民俗信仰等議題,創作出具有撫慰人心,蘊含教化寓意的作品。

 「樂逍遙」系列,可欣賞版畫題材的豐富多變,日常的吉光片羽皆是靈感來源,藝術家透過蝕刻銅版、絹印等技巧,展現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層次。陳其茂(1926-2005),使用質地堅硬的木口木版,細膩地紀錄旅行的所見所聞。陳國展(1937-),創作出變幻無窮的水墨線條與具有雕塑量感視覺效果的版畫。鐘有輝(1946-),創作取材於大自然,訴說人與自然和平共存的關係,與版畫友創立「十青版畫會」。林磐聳(1957-),積極推動台灣設計師參與國際競賽與交流,時常運用針筆描摹心靈的故鄉以呈現多元的臺灣圖像。透過此系列作品,觀者可參與陳其茂旅途的回憶,感受陳國展寬闊的想像空間,體會鐘有輝絹印花草的生意盎然,以及林磐聳對家鄉土地的情感。

 台灣創價學會策劃研究「文化尋根  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」系列展,此次以版畫典藏為主軸;期盼觀眾探尋台灣版畫發展美學脈絡的同時,亦能欣賞多樣型態版畫創作所呈現的人文軌跡。

朱為白 Chu Wei-Bor 七虎圖 Seven Tigers 1973 木刻版 Woodcut 78 × 197 cm 
林智信 Lin Chih-Hsin 阿嬤飼雞 Grandma Feeding the Chickens 2004 木刻版 Woodcut 75 × 64 cm
陳其茂 Chen Chi-Mao 雪封長城( 還鄉記系列) Trapped on the Great Wall by Snow 1991 木刻版 Woodcut 41 × 29 cm
鐘有輝 Chung You-Hui 平安之輝煌騰達 Splendor of Peace 2009 絹版 Silkscreen 120 × 80 cm
林磐聳 Lin Pang-Soong 我的台灣系列版畫( 三) My Homeland Series Print (3) 2006 蝕刻銅版 Etching 50 × 35 cm
陳庭詩 Chen Ting-Shih 晝與夜#79 Day and Night (79) 1983 凸版 Relief print 69 × 67.3 cm
李錫奇 Lee Shi-Chi 本位‧ 新發系列-5 Orientation.Sprouting from the Root-5 2005 絹版 Silkscreen 65 × 90 cm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陳庭詩(1913-2002),生於福建長樂,自幼便飽讀詩書。8 歲時發生意外而失聰,並喪失語言能力,卻因此走上藝術創作道路。1945 年來台後,積極投入推動現代藝術。1958 年參與創立「現代版畫會」,1965 年加入「五月畫會」。除嘗試運用台灣特有的甘蔗板製作版畫外,也在創作手法與色彩上求新求變。版畫之外,也創作書法、墨彩、油畫、雕塑等,尤其鐵雕是他運用巧手,將廢鐵化為富有詩情及趣味的創作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陳其茂(1926-2005),生於福建,畢業於廈門美術專科學校。來台後,曾於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木刻版畫。50 與60 年代,以木口版製作了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的系列作品。70 年代後,轉向套色大幅版畫發展,在技巧上嘗試以剪、拓和其他手法來增強畫面的效果。80 年代,隨著出國旅遊及擴展視野,在取材、用色、構圖、刀法都進入了全新的風貌。90 年代,開始行腳於大陸名山大川,創作出「還鄉記」系列作品。1997 年後,遊歷中東、中亞及非洲各國,完成許多系列作品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朱為白(1929-2018),出生於南京,本名朱武順,成長於三代裁縫世家。50 年代受廖繼春與東方畫會的啟蒙,以東方精神為創作底蘊,致力探究西方現代藝術思想。他以刀代筆,在多層重疊的紙張、布料等媒材表面割劃出一道道痕跡,突破二度空間的侷限,創作出展現生命覺悟與虛實空間的作品。近六十年的創作生涯,引領台灣現代藝術新思潮,無論觀念、媒材、技法等都獨樹一幟,為後輩藝術家樹立勇於創新又溫潤純真的精神典範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林智信(1936-),生於台南縣歸仁鄉,畢業於台南師範藝術科,曾受張麟書老師的啟蒙及楊英風先生的鼓勵,將木刻藝術作為其創作的主軸,訴求「掌握鄉土、擁抱鄉情」的創作精神。他以刀刻拙樸之美,賦以創作豐富、明亮色彩,將台灣農村的樸實之美刻畫下來。林智信一生積極擴展創作領域,不自滿於板刻創作的成就,近20 年來轉而投入油畫藝術,憑著對色彩的敏銳度和厚實的素描根基,在油畫領域裡另創一番天地。尤其,他深感藝術家具有傳承美好文化的使命,希望藉由自己的作品,將台灣的美好意象保存下來,進而喚起人民珍惜大地的心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廖修平(1936-),生於台北,幼時居住艋舺龍山寺附近。童年對廟宇祭儀的記憶及對台灣民俗的情感,不僅成為藝術創作的源頭,更以一種現代藝術語言,隨其通向國際藝壇。其具有東方美學韻味的創作和台灣特色的「符號系列」已成為其個人的符碼,成功傳達台灣文化特徵和獨特語彙。他以版畫技法為根基,結合了現代繪畫的造型觀念和本土的符號元素,發揚台灣鄉土美學,並轉化成一種承載了集體記憶、文化認同、主體意識的精神新圖騰。一生創作不輟,自1964 年首次個展迄今未曾停下腳步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陳國展(1937-2024),出生於屏東竹田鄉。省立屏東師院畢業,師大美術系國訓班結業。1968 年開始創作版畫,其蝕刻凹版技法細緻,意涵豐富,在台灣版畫界佔有一席之地。1980 年起,連續三度獲台灣省展首獎、永久免審榮譽,及畫學會金爵獎、版畫學會金璽獎等。創作之餘,全力推廣版畫藝術,並研發紙凹版教學於中小學,培育許多人才。曾在新加坡及都柏林舉辦版畫個展。也專長油畫及水彩創作,設色明朗,用筆豪健,在優雅氣質中兼有本土人文特質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李錫奇(1938-2019),出生於金門古寧頭北山村,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。很早就體會到自己成長的地點—金門在歷史地理上特殊文化意義,在開放的藝術環境裡選擇以東方藝術以及西方美學出發,在兩者間挖掘、體悟,透過材質與題材間交互不斷的實驗創新,跨越書法、漆藝、民間鄉土藝術,多年後開創出獨特的抽象繪畫表現風格,並將台灣現代繪畫歷史推至另一個高峰。除此之外曾組織「現代版畫會」(1958-1972),為「東方畫會」一員,多次獲國際藝術大獎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倪朝龍(1940-),出生於台中市,日本國立兵庫教育大學藝術碩士,曾任台中教育大學、亞洲大學教授,培育後起之秀無數。大半人生擔任台灣中部美術協會理事長,整合、領導中部美術發展,促進國內外美術交流。創作逾60 年不懈,堅持創作繁瑣的傳統木刻版畫,刀法凌厲剛健;油畫色彩明快、筆觸率性。累獲台陽美展金、銀、銅牌獎及全省美展大會獎、日本IFA 油畫首獎等,並獲頒版畫金璽獎、文建會文馨獎,及全國終身教育奉獻獎等,為台灣文資保護及藝術文化貢獻良多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鐘有輝(1946-) 生於台北。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期間,師承廖修平教授走進版畫藝術領域。畢業後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,與同好共創「十青版畫會」帶動台灣現代版畫創作。回國後任教國立藝專,創設全國第一座版畫中心及版畫藝術研究所。創作色彩豐富、媒材多元,善於以大自然植物元素為題材,積極研究發展各種複合繪畫與版畫技法。作品榮獲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國家文藝獎、吳三連文藝獎、青島國際版畫展金獎、北京國際版畫雙年展「泰和經典獎」等殊榮。為我國首位赴塞爾維亞駐村及個展之藝術家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林磐聳(1957-) 生於屏東縣東港鎮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,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,有台灣設計界導師的美譽,也是2007 年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。在前衛與現代的設計領域中,他以洗練的海報視覺語言與台灣島嶼圖像做為題材的作品,將台灣設計界推上國際舞台。1990 創設「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/Taiwan Image」,積極推動台灣設計師參與國際設計競賽、兩岸設計展覽與活動交流。2003 獲選由美國紐約Phaidon 出版社在「Area/100 Graphic Designers」名列世界百名平面設計家之一。

展出地點

創價美術館 宜蘭館

交通指南

地址:宜蘭縣宜蘭市陽明路131巷99號

電話:03-9372363

開車: 行駛國道五號下宜蘭交流道後,行駛至縣民大道二段後右轉至陽明路,左轉進陽明路131巷→創價美術館宜蘭館

火車: 搭乘至宜蘭火車站後轉公車

客運: 搭至宜蘭轉運站下車後,沿著林森路步行,右轉進校舍路,左轉自強新路後直行至陽明131巷→創價美術館宜蘭館

公車: 由「宜蘭火車站(光復路)」搭至「蘭陽女中」後,朝女中路二段前進,沿著女中路二段步行1分鐘後右轉至陽明路131巷→創價美術館宜蘭館

► Google 地圖連結

我同意收到來自於創價藝文的通知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