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

時代的眼睛 ‧ 故鄉的印記 林慶雲、林文彥、林磐聳 父子聯展

2018/08/25-2019/01/19

image
點選播放按鈕觀賞影片

出生於屏東東港的林氏家族,在家庭薰陶下,父子皆在各藝術領域發光。林慶雲為台灣50-60年代留下許多珍貴的攝影,被喻為「時代的眼睛」,後期以抽象氛圍營造精神內涵;林文彥從設計、廣告走向印學研究,專攻元朱文及鐵線篆多字印,曾獲「2014 台灣視覺設計獎」印刷設計類金獎;林磐聳為台灣視覺設計界代表性藝術家,積極推動台灣設計師參與國際競賽,將台灣設計推上國際舞台,被譽為「台灣設計界導師」。

透過時代的眼睛‧孕育故鄉的印記 

林慶雲生於台灣屏東縣東港鎮,為台灣早期前輩攝影家,其次子林文彥、三子林磐聳,受其薰陶,亦走向藝術創作之路。

林慶雲以客觀紀實的手法,攝取鄉土生活的人事景物,見證社會的發展軌跡,記錄了時代的容顏,並為台灣留下豐富的歷史圖像。他以內在的視角與海洋性格的本質,強調個人主觀的意圖,藉由現實存在的物體,表現強烈自我的精神意志與世事萬物獨特的面向。自六○年代以後,受到德國「現代攝影主義」的「攝影視覺」理論之影響,致力於運用相機功能中,人類肉眼視覺所無法體驗的巨視、微視、近攝的質感描實,尤其擅長微妙光影效果的捕捉,以及抽象畫面的構成,以「實」的景物,導引「虛」的聯想之「虛實映照」。林慶雲敏銳的攝下台灣50 - 60年代,農村生活及各行各業的生活實像,留下許多珍貴的紀錄,被喻為「時代的眼睛」。後期則運用「巨視」、「微視」、「近攝」等手法,輔以其獨特的觀察角度,將現實中捕捉到的抽象氛圍,營造成具個人獨特精神內涵的作品。

林文彥的篆刻注重陰陽刻交錯,在造形設計上融入設計思維,力求突顯每方印章造形的殊異性,各種歷代篆刻風格於其作品中交相呈現。他的創作理念之一即是把刻印當作在寫書法,歷代漢字字體,如汗簡、石刻、帛書等都運用進其創作中。此外,他亦結合設計思考,印面兼採古璽、重文、邊欄、連珠等不同形式,因其觀察印壇多精研刻章技巧,因而另闢蹊徑將研究重點聚焦印學,深究印章與各大文明關係,並以「域外印章」等獨到研究開創新局。

林磐聳很早就投入設計領域,作品多次獲頒國際大獎,是國內首位以視覺設計領域成就榮獲國家文藝獎的得主(2007年),在設計教育、設計實務和設計推廣等方面皆成就卓越。他的設計風格以洗鍊的海報視覺語言融合台灣島嶼圖像最為著名。林磐聳秉持「不會感動自己的作品,就不要拿出來」的理念創作。繪畫方面,他使用毛筆、針筆等繪畫工具,透過反覆「點繪」在紙張的過程,形成畫面的層次,他以「寒天飲冰水,點滴在心頭」形容自己創作時的狀態。透過點畫法,他將過程視為抒發與聆聽己心,鍛鍊自身的方式,將自身對「家鄉、土地的情感與感動」轉移至圖像的變化,亦輔以畫紙、畫框之獨特造型,呈現多向度的思維空間。

此次展覽以「時代的眼睛‧故鄉的印記」為主題,精選林慶雲於高屏地區拍攝的作品、林文彥《臺灣三字經》的篆刻系列、及林磐聳的「台灣意象」設計及水墨作品,展出在屏東土生土長的父子三人,自家庭培養、從故鄉所獲,所孕育出的藝術內涵。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林慶雲 (1927-2003) 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林邊鄉,是台灣南部早期的前輩藝術家。早期攝影風格以鄉土寫實為主,六O年代以後,受到德國「現代攝影主義」的「攝影視覺」理論之影響,致力於運用相機功能中,人類肉眼視覺所無法體驗的巨視、微視、近攝的方式進行拍攝。曾於1965 年與屏東、潮州、東港等地攝影同好組織「單鏡頭攝影俱樂部」,擔任創會總幹事,每月定期舉辦攝影例會,進而帶動屏東地區攝影藝術的發展。其作品曾在國外獲獎及入選達兩百餘次,2000 年獲屏東文化局頒發「美術成就獎」。

Image

林文彥1952 年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東港鎮,國立藝專(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)美術工藝科畢業,美國密蘇里州Lindenwood 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。1984 年開始從事印學研究,專攻元朱文及鐵線篆多字印。中國杭州西泠印社社員。著作《百樂—漢字創形設計》獲經濟部商業司「2014 台灣視覺設計獎」印刷設計類金獎。任教嘉南藥理大學資訊多媒體應用系特聘專技教授兼系主任。

Image

林磐聳1957 年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東港鎮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,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,有台灣設計界導師的美譽,也是2007 年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。在前衛與現代的設計領域中,他以洗練的海報視覺語言與台灣島嶼圖像做為題材的作品,將台灣設計界推上國際舞台。2003 獲選美國紐約Phaidon 出版社「Area/100 Graphic Designers」名列世界百名平面設計家之一。

過去展出地點

地點
創價美術館 屏東館
我同意收到來自於創價藝文的通知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