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淬煉.複合.異次元空間 郭清治雕塑展
展期:2021/9/22-2024/5/10

台灣雕塑史發展中的諸多雕塑藝術家,以陶、石材、青銅、鐵、不鏽鋼、石膏、複合媒材等不同媒材創作,展現出向度多變的雕塑發展脈絡。雕塑藝術家們由寫實逐步進入抽象形構的轉化與發展,從中反覆審視雕塑本質,進而於形體中探尋媒材的多重可能性。在多元的發展脈絡中,郭清治則特別著重於石雕藝術創作,樹立個人獨特風格。
石雕的拓荒者
郭清治1939年出生於台中大甲,自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後,考入國立藝專雕塑組就讀,受教於丘雲,學習頭胸像及人體塑造,終日鑽研雕塑。1965 年,郭清治仍於求學時期即一舉榮獲全省美展、全國美展、臺陽美展三大首獎,於台灣雕塑界大放異彩。1979年再獲中山文藝創作獎。而後作品受歐盟藝術顧問、世界著名藝評家 Serge Fauchereau收編於其著作《二十世紀雕塑回顧》(Forjar El Espacio: La Escultura Forjada En El Siglo)一書中,並評論其作品氣勢磅礴、具成熟鮮明的東方氣質,足見郭氏所獲得的國際肯定與讚揚。
創作上,郭清治致力倡導石雕創作,獲稱為「石雕的拓荒者」。早期從雕塑史料中不難發現,石材雕塑於雕塑歷史中頗為常見,然而於60年代台灣,石雕多見於廟宇龍柱、石獅或墓碑,甚少人運用石材於雕塑創作,因此郭清治懷抱使命感,投入現代石雕創作。他曾以鑄銅、金屬、複合媒材等材質進行創作,於39歲時,真正立志成為雕塑家。他的作品亦逐步發展出其獨創性,表現出東方精神的同時,亦著重建立自我思維體系,不但樹立個人石雕創作里程碑,更積極推廣現代雕塑創作。而後,90年代,郭清治以複合媒材創作,將相互衝突的材質融合,例如運用天然的石材結合科技產品的不鏽鋼材,兩者組合擺放,象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對話,引領至「天人合一」的境界。1994年,郭清治作品〈娑婆之門〉應邀至日本參加「亞洲現代雕刻野外展」,獲日本朝日新聞的讚揚;此件〈娑婆之門〉,郭清治於紅色大理石上刻上「眼睛」,金屬材質之左右兩翼,隨著日照變化反射出環境,具有「異次元」的特殊風格。
郭清治以「人」為創作基本思維,運用「具象」與「抽象」,「實體」與「穿透」的理念,藉著複合性媒材,探討雕、塑、鑄、切割、榫接及鑲嵌等共融創作途徑,並傾注長期時間思考、摸索、嘗試與實驗,製造異質性的空間與環境的關係,建構多元思考空間,豐富了台灣雕塑藝術的多樣性。
花非花 A Flower Not a Flower 1989 桃花心木 Mahogany 86 × 52 × 25 cm
旋轉的風景 Swirling Scene 1992 青銅 Bronze 131 × 43 × 30 cm
太陽之門 Gate of the Sun 1997 花崗石、不鏽鋼 Granite, stainless steel 1340 × 280 × 640 cm
儷人行 Ballad of Fair Ladies 1996 黑花崗石 Black granite 56 × 48 × 30 cm
太陽之門 Gate of the Sun 1997 花崗石、不鏽鋼 Granite, stainless steel 1340 × 280 × 640 cm
夢之塔 The Stupa of Dreams 1997 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 66 × 37 × 42 cm
開闔之間 Between Open and Closed 2016 不鏽鋼、噴漆 Stainless steel, painted 205 × 42 × 42 cm

藝術家簡介
郭清治(1939-) 出生於臺中大甲,中華民國雕塑學會第一、二屆理事長,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榮譽教授。於國立藝專在學期間,即獲得全省美展、全國美展、台陽美展等首獎,之後更獲中山文藝獎、吳三連藝術獎等大獎肯定。亞洲現代雕塑會會長石川信二教授盛讚郭氏作品深具表現力、獨創性和東方精神;日本朝日新聞亦讚譽有加。歐盟藝術顧問Serge Fauchereau 評論其作品氣勢磅礴、具成熟鮮明的東方氣質,並收編於《二十世紀雕塑回顧》專書之中,足見郭氏所獲得的國際肯定與讚揚。
參觀時間
週二至週日09:30 ~ 17:00(每週一、春節、清明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休館)
過去展出地點
地點 |
---|
創價美術館 景陽館 |
創價美術館 花蓮館 |
創價美術館 宜蘭館 |
創價美術館 桃園館 |
創價美術館 台中館 |
創價美術館 安南館 |
創價美術館 至善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