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號藝術 廖修平創作展
2015/08/28~2015/12/06




創價與宜蘭縣政府、花蓮縣政府及臺東美術館,於2015年共同舉辦「符號藝術—廖修平創作展」,將版畫藝術之美傳揚至東台灣。首站8月28日至9月8日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第一展覽室展出,接著9月16日至10月18日移師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展覽,最終站10月24日至12月6日在臺東美術館「山歌、海舞展廳」展出,開放民眾免費參觀,歡迎東部民眾前來體驗一流的版畫藝術饗宴。
擁有「台灣現代版畫推手」美譽的廖修平教授,對台灣現代版畫教育不遺餘力。他從東方美學與傳統文化不斷創作出特有的符號與圖騰,讓台灣庶民文化躍上當代藝術舞台,是台灣美術史帶動現代版畫發展重要的拓荒者。
廟飾記憶
童年的住所鄰近艋舺龍山寺,熱鬧的民俗節慶、廟宇紋飾等記憶,在廖修平留法時期更加清晰。歷歷如繪的家鄉印象,經由個人風格的轉化與浸染後,再次被喚醒。廖修平運用一版多色的技法,表現廟宇斑駁、樸實的肌理。返台後,更靈活的結合絲網版與照相製版技術,營造出現實與虛擬並蓄的特殊畫面。
廖修平教授1936年出生於臺北,幼時居住艋舺龍山寺附近,他童年對廟宇祭儀的記憶及台灣民俗的情感,根深蒂固成為藝術創作的源頭。195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,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就讀,畢業後進入法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,師事夏士德(Roger Chastel)教授,以及在「版畫十七工作室」進修,受教於海特(Hayter)教授。在油畫教授的提點下,他不追求當時歐洲抽象畫的潮流,而以自身具有東方美學韻味的創作和台灣特色的「符號系列」,成為其個人符碼,成功傳達台灣文化的特徵和獨特語彙。
符號人生
廖修平擅長以嚴謹的秩序感構成對稱、均衡的構圖,使畫面具有中庸的穩定性。自「門的符號」創作開始,運用符號的排序,表達陰陽、天地、人與宇宙之間相互的關係,亦象徵對人生的探索。爾後發展為「生活符號」系列,象徵豐裕,吉祥的民間生活。廖修平將孕藏於庶民中的生活元素,以理性的手法轉化為更加精緻、富含尊嚴的文化圖騰,賦予本土符號新的意義。
1973年廖教授應母校師大美術系之邀返台任教,傾其所學傳授自身鑽研版畫創作的技法及理論,並鼓勵學生躍上國際舞台、培育許多版畫創作後起之秀,「十青版畫會」即是在廖教授倡議下,由他在師大美術系指導的前後期學生成立。
雙福(三聯幅) Double Wealth 2008 絲網版、版畫 Silkscreen printing 87 x 140.5
來世 Future Life 1972 絲網版、浮雕 Silkscreen & Embossed Ed.50 51 x 66 cm
新富臨門 (三) New Gate of Wealth ( III ) 2013 壓克力、金箔、畫布 Acrylic & Gold Leaf on Canvas 162 x 60 cm. 162 x 130 cm. 162 x 60 cm
廟 Temple 1976 絲網版 Silkscreen Ed.40 75 x 51 cm
東方節 Oriental Festival 1970 蝕刻金屬板 Etching & Aquatint Ed.50 60 x 54 cm

藝術家簡介
廖修平,1936 年生於台北,幼時居住艋舺龍山寺附近。童年對廟宇祭儀的記憶及對台灣民俗的情感,不僅成為藝術創作的源頭,更以一種現代藝術語言,隨其通向國際藝壇。其具有東方美學韻味的創作和台灣特色的「符號系列」已成為其個人的符碼,成功傳達台灣文化特徵和獨特語彙。他以版畫技法為根基,結合了現代繪畫的造型觀念和本土的符號元素,發揚台灣鄉土美學,並轉化成一種承載了集體記憶、文化認同、主體意識的精神新圖騰。一生創作不輟,自1964 年首次個展迄今未曾停下腳步。
過去展出地點
地點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