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像時光 林慶雲攝影展
2016/06/29~2017/06/17




戰後第一代的攝影名家林慶雲( 1927-2003),出生於屏東林邊,童年坎坷家境困苦,反而激起他熱烈求知的欲望。16歲時考進拓南農業技術訓練所,隨後被徵召遠赴印尼、婆羅洲服務。二次戰後從南洋返台,才接觸攝影。透過相機開啟五十餘載的攝影生涯。
在那個物資極度缺乏的年代,拍照需要使用底片、需要沖洗,包括一台好的相機都所費不貲,林慶雲只好以代書為業養家活口,但他對攝影的熱愛,連妻子都不禁調侃他:「攝影才是你的專業,代書是業餘的」。
林慶雲充滿著在地的情感,所以拍起風景人物,有種踩在泥土地上的感覺,樸實又充滿力量;並擅長捕捉微妙的光影效果及經營抽象的趣味構圖,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及精神內涵。
時代的眼睛
他在50、60年代的紀實攝影,拍攝好多他的家鄉「屏東地區」文化歷史與環境變遷,包括客家、福佬、原住民等多元族群影像。他著墨於台灣早期社會面貌,題材集中在生活及當時產業,並擅長捕捉人物背影,表達感性故事,如同「時代的眼睛 」,留存下許多珍貴的時代容顏。
60年代以後,受德國「現代攝影主義」的「攝影視覺」理論影響,致力於運用相機功能中,人類肉眼視覺無法體驗的巨視、微視、近攝的方式進行拍攝,在現實中捕捉抽象的氛圍,呈現彷彿是現實之外的另一世界般的心靈造境。他分別於1960年,在東港發起組織屏東縣最早的藝術團體「東光攝影會」;1965年,與屏東、潮州、東港等地的攝影同好組成「單鏡頭攝影俱樂部」,帶動屏東地區攝影藝術發展長達40年。
除了攝影藝術,林慶雲也擅長書法,喜好音樂,多方位的藝術素養,使他的攝影內涵更加豐富。所以這次展出,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,訴說藝術家的生命經歷。他一生以「思不群」惕勵自己,作為人生與創作的座右銘。從50年代到80年代,以不凡的觀點,如時代的眼睛,為台灣留下豐富的歷史圖像;以內在的眼睛,細察世事萬物,展現獨特的心象風景,呈現林氏溫文和煦的風格。
窺 Peeking In 1965 紙本 paper 100 x 150 cm 創價典藏 Collected by Soka
戲水 Playing in the Water 1960 相紙 Bromide paper 36 x 50 cm 創價典藏 Collected by Soka
聖誕樹 Christmas Tree 1980 相紙 Bromide paper 36 x 50 cm 創價典藏 Collected by Soka
補雨傘 Mending Umbrellas 1971 紙本 100 x 150 cm 創價典藏 Collected by Soka
跨越千禧 Striding into a New Millennium 2000 相紙 Bromide paper 50 x 36 cm 創價典藏 Collected by Soka

藝術家簡介
林慶雲(1927-2003)生於台灣屏東縣林邊鄉放索村,為戰後第一代攝影家。早期攝影風格以鄉土寫實為主,60年代後,受德國「現代攝影主義」的影響,運用人類視覺所無法體驗的巨視、微視、近攝等角度進行拍攝,敏銳的記錄台灣50-60年代的生活景象,留下許多時代珍貴的容顏。後期的創作在現實中捕捉抽象的氛圍,營造出個人獨特的精神內涵。
過去展出地點
地點 |
---|
創價美術館 板橋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