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的野外畫室 沈國仁的水彩創作
2015/01/07~2015/12/26
1924年出生於屏東一個小康家庭的沈國仁,自小喜歡繪畫,經常和同學一起畫紅磚瓦房、綠樹、稻田等他所生長的農家景色。小學二年級時,作品入選「日、德、義兒童美術競賽」,更激發了沈國仁生命中繪畫的細胞。手執畫筆至今已超過80載,彩繪過國內外無數的鄉野美景,沈國仁始終堅持自己的志趣,持續用生命寫生他對其所見每一分美景的感動。
用畫筆抒發感動的大地畫家
沈國仁(1924-2019),出生於南台灣的屏東,從小便熱愛繪畫。1949年,考上臺灣師範學院美術系,盡情揮灑於藝術的天地,師事廖繼春、陳慧坤、李石樵、馬白水等名師,讓沈國仁打下深厚的素描、水彩基礎。求學期間,時常與郭東榮、陳銀輝三人至戶外寫生,遂被同學戲稱為「三劍客」。1966年,他在妻子的支持下,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及青山設計學院進修,並結識一生亦師亦友的不破章教授。不破章對具有民俗特色的景色情有獨鍾,其獨特的繪畫構圖和對人物巧妙處理的描繪技法,令沈國仁獲益良多且深受影響。兩人多次一同於台灣四處寫生,異國深厚的師徒情誼,在藝壇廣為傳頌。
1973年,沈國仁憑藉著紮實的繪畫功力,獲選為日治時代結束後第一位入選「日本水彩畫會會員」的台灣畫家,翌年更獲「日本水彩畫會展」作品免審查資格,創作成就備受肯定。學成歸國後,任教於國立臺灣藝專及文化學院美術系,並在教書之餘,樂此不疲地到全台各地的鄉間寫生。成長於屏東鄉間的沈國仁,對農家田園景色及樸實民情有著深厚感動,台灣鄉間的農田、綠地、古厝的紅瓦,都是他兒時最美的回憶,因此畫作中常出現紅瓦農舍、田園、水塘、椰林、小鎮街頭的行人。除此之外,太魯閣及阿里山也是他經常駐足之處。他會將這些光線層次豐富又動人的自然景象,以透明水彩乾淨、明亮的特質來呈現,因此他的作品張張都看得到陽光。他更曾說過,「我的畫室就在野外」。此外,熱愛自然寫生的沈國仁,行蹤遍及世界各個角落;留學日本時,深秋的楓紅,寒冬雪白的景致最令他難以忘懷。30多年來,他幾乎每年都抱著朝聖般心情,固定前往寫生,奧入瀨、白馬、京都等地都是他最常造訪的寫生景點。他說:「你所感動的地方,你要能夠畫下來,能夠讓大家互相來欣賞,這就是最好的事情了!」。
已屆90多歲高齡的沈教授,歲月並未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痕跡。身體硬朗、思慮清晰的他,依舊精神奕奕的到各地旅行寫生,繼續用畫筆記錄美好的風景,畫出感動的人生。他說:「很高興一生都能做自己喜愛的興趣—繪畫」。透過他的作品,相信能讓更多人看見教授想透過「寫生」傳遞的自然之美、生命之美,並一同感受到他筆畫之中最純樸的感動。
種稻季節 Rice Planting Season 1998 水彩、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57 x 75 cm
有洋樓的老街 Old Street with a Western-style House 1997 水彩、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56 x 77 cm
池邊農家 Farmhouse by a Pond 1995 水彩、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56 x 77 cm
農家中庭的洗衣景色 Doing Laundry in the Farmhouse Courtyard 1994 水彩、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56 x 77 cm
白馬八方根景色 Scenery of Happo-one, Hakuba 2006 水彩、紙本 Watercolor on Paper 56 x 78 cm

藝術家簡介
沈國仁(1924-2019)出生於屏東,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、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西洋美術史科碩士畢業。師承李石樵、廖繼春及日本水彩名家水野以文、不破章等。南台灣鄉間的農田、綠地、紅瓦是他兒時最美的回憶。擅長以透明水彩於戶外創作,筆下的大自然、竹林、溪流、似幻似真的池畔倒影均為其創作的主題,因對人文與土地的熱愛,寫生行旅遍及台灣和世界多處。曾任教於國立藝專、文化大學、台北工專,並曾擔任國立藝專美工科主任。多次擔任各項重要美展、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評審。曾任台灣省立美術館、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。
過去展出地點
地點 |
---|
創價美術館 台中館 |
創價美術館 景陽館 |
創價美術館 桃園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