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擘空‧探索 朱為白藝術創作六十年
2015/07/01~2016/06/18

以東方精神為底蘊,致力探究西方現代藝術形式的朱為白,近60年的創作生涯中,不斷的試驗與創新,運用布料、紙、棉花棒等,並以刀取代畫筆,劃破傳統,刻畫出風格獨特的立體空間,突破二度空間的限制,獨樹一格的創作語彙,在台灣藝壇樹立起勇於創新又溫潤純真的精神典範。
以刀剪劃破傳統的現代藝術家
朱為白(1929-2018),原名朱武順,畫名為白。出生於中國南京。家中祖、父、兄長三代皆以裁縫為業,培養出擅長刀剪裁割的家學。對日抗戰末期,入南京重輝商專,但不久國共戰火延燒,遂投考陸軍通信兵學校,畢業後派駐青島,見識到德國人在租界整齊現代的規劃,及留在當地的俄羅斯人繪畫、舞蹈等表現,讓朱為白的藝術思潮,逐漸受到啟蒙。1949年,朱為白隨國民政府遷台,幾度調防,最後才安頓於總統府後方的通信單位。1953年,進入「雲和畫室」,隨廖繼春習畫,之後受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啟蒙,進而潛心研究現代藝術表現形式,並於1958年加入「東方畫會」,並由第二屆起,持續參與展出,從此開始他的創作生涯。
朱為白對李仲生倡導的「藝術家要能創新境」深有體悟,他以東方精神為創作底蘊,致力探究西方現代藝術思想,從中找尋抽象藝術的原理,逐漸塑造出屬於他的獨特風格。1964年,朱為白結束20年的軍旅生涯,在秦松的推薦下,前往蔣宋美齡創辦的華興育幼院教導美勞,任教20年,活潑的教學方式,讓院內學生參加國內外比賽屢獲大獎,更使其成為知名的兒童美術名師。這時期的作品,以鄉土寫實版畫為主,亦反映他自小在家鄉及來台後的生活記憶及經歷,充滿童趣,且純真溫馨。
80年代後,朱為白展開全新的創作風格,受家學的裁縫淵源與美術教學經驗,開始以紙張、布料作為創作媒材,以刀取代畫筆,在多層重疊的紙張、布料表面割劃出一道道痕跡,突破二度空間的侷限,創作出展現生命體悟與虛實空間的作品,從此刀、剪成為他主要的創作方式,風格亦轉為抽象。2004年後,亦發展出獨特的「冊頁」系列,展現藝術家勇於大破大立的精神。朱為白認為:「意想不到的,才是藝術的創作;意想得到的,只是技術的創作」。他以黑、白、紅為主要色調,在簡約、抽象、虛實的風格中,呈現作者內省而一以貫之純真、樸實、良善的藝術堅持。朱為白獨特精采的創作表現,讓他走出自我穩健的藝術之路,也豐富了台灣藝術史多元的樣貌。
他自俯拾皆是的生活用品中取材,不論是冊紙、布匹或是棉花棒,皆為其創作素材,創作出一件件意想不到的藝術作品。作品中所呈現的純真、自由、樸實、善性,則是創作者一以貫之,堅持不變的精神。近六十年的創作生涯,也成為引領台灣現代藝術新思潮的先驅之一。朱為白無論觀念、媒材、技法等都獨樹一幟,至今仍創作不輟,為後輩藝術家樹立勇於創新又溫潤純真的精神典範。
鴻福系列 Great Luck Series 2015 線、布 Thread, Fabric 180 x 90 cm
破立 Re-creation 1995 棉 Cotton 80.5 x 108 cm
竹鎮C Bamboo Village C 1976 木刻版畫 Woodcut Printmaking 55 x 73 cm
春耕系列之一 Spring Plowing Series No. 1 2013 線、布 Thread, Fabric 120 x 150 cm
破道 Broken Way 1995 棉 Cotton 50 x 60 cm
黑洞(二) Black Hole(2) 1987 布 Fabric 129 x 160 cm
網路(一) Network(1) 1996 線、布 Thread, Fabric 70 x 107.5 cm
五十點 Fifty Dots 2003 麻、棉花棒 Linen, Cotton Swabs 180 x 195.5 cm
七虎圖 Seven Tigers 1973 木刻版畫 Woodcut Printmaking 78 x 197 cm
竹鎮歡喜圖 Wedding Procession in Bamboo Village 1977 木刻版畫 Woodcut Printmaking 63 x 212.5 cm

藝術家簡介
朱為白(1929-2018),出生於南京,本名朱武順,成長於三代裁縫世家。50年代受廖繼春與東方畫會的啓蒙,以東方精神為創作底蘊,致力探究西方現代藝術思想。他以刀代筆,在多層重疊的紙張、布料等媒材表面割劃出一道道痕跡,突破二度空間的侷限,創作出展現生命覺悟與虛實空間的創作。近六十年的創作生涯,引領台灣現代藝術新思潮,無論觀念、媒材、技法等都獨樹一幟,為後輩藝術家樹立勇於創新又溫潤純真的精神典範。
過去展出地點
地點 |
---|
創價美術館 秀水館 |
創價美術館 新竹館 |
創價美術館 安南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