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

未嘯已風生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

2017/09/23~2018/01/14


image
點選播放按鈕觀賞影片

論台灣近百年來的藝術史,林玉山可謂是一位極具代表,藝術成就亦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家。其創作歷程自日治時期「臺展三少年」嶄露頭角至戰後成為台灣藝術界家喻戶曉的藝術典範;這其中他雖身經台灣因各階段政權交替,不同時代背景所產生土地文化之認知差異,卻仍能融合並超越各意識型態限制,堅持其藝術理念,持續活躍於台灣各時期畫壇,為台灣近現代藝術史上,極少有此創作資歷的藝術家。

林玉山(1907-2004)出生於嘉義,畫藝之啟蒙,受到家中聘請之民間畫師影響。1926年負笈東京川端畫學校,接受專業繪畫教育。1927年參加第一回「臺灣美術展覽會(臺展)」獲入選,與陳進、郭雪湖同被譽為「臺展三少年」。自此於畫壇崛起,並積極自組、指導畫會、讀書會等藝文研究團體,如「春萌畫會」、「自勵會」、「墨洋社」等,致力於提升在地藝術研究和人文水平。戰後於1950年遷居台北,先於靜修女中執教,不久轉往師大美術系授課,直至退休,學子遍及各地。林玉山深切關懷本土文化,亦積極倡導、建構台灣主體文化認知,其創作以寫生為基礎,著重表現台灣本土之形與色,題材多以台灣常見的花鳥山林為主。畢生創作不輟,傾力耕耘於藝術教育,影響深遠。

林玉山強調寫生重於臨摹,認為應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然、研究動植物風貌,再下筆創作,強調:「在新事物上不斷產生的今日,更可運用寫生之法,來觀察描繪新的感覺,來表達多方面的感受。臨摹永遠落入前人觀念之中,惟有寫生通物理物情,捕捉其精神,而後創作,才能如天馬行空,不受繩束。」台灣創價學會此次將以林玉山的寫生觀點為主軸,以其筆下之走獸、花鳥、風景、人物來規劃四個主題:「彩墨揮灑藏百獸」、「靜觀花鳥寫神情」、「寄情鄉土留畫蹟」、「靜思人物畫民俗」,期盼能由此引導民眾欣賞林玉山筆下的台灣視野,以及其灌注藝術情感,帶有強勁生命力的藝術創作。

風浪歸舟 Boat Returning Through Wind and Waves 1986 彩墨‧紙本 Color ink on paperr 53 x 66 cm 
夜潮風雨 Surging Tide and Storm at Night 1995 水墨‧紙本 Ink on paper 61 x 96.5 cm 長流美術館收藏
夜襲 Night Attack 1989 彩墨‧紙本 Color ink on paper 87 x 91 cm 華瀛藝術中心
秋郊放牧 Putting out to Pasture in the Autumn 1948 彩墨‧紙本 Color ink on paper 68 x 85.5 cm 私人收藏
寶島長春 Eternal Spring in Formosa 1940 膠彩‧紙本 Chinese gouache on paper 150.7 x 149.5 cm (日治時期曾入選第三回府展) 長流美術館收藏
農村秋晴 Autumn Day in a Rural Village 1951 彩墨‧紙本 Color ink on paperr 70.5 x 80.5 cm 
養氣 Cultivating Energy 1975 彩墨‧紙本 Color ink on paper 64.5 x 76 長流美術館收藏

Image

林玉山(1907-2004)出生於嘉義,畫藝之啟蒙,受到家中聘請的民間畫師影響。1926年負笈東京川端畫學校,接受專業繪畫教育。1927年參加第一回「臺灣美術展覽會(臺展)即獲入選,與陳進、郭雪湖同被譽為「臺展三少年」。自此崛起畫壇,並參與詩會活動,與嘉南畫友組春萌畫會。光復初期,曾任嘉義中學美術教師。1950遷居台北,先於靜修女中執教,不久轉往師大美術系授課,直至退休。學子遍及各地,影響深遠。林玉山一生提倡「寫生」,曾說:畫家應在大自然與人生之間深入觀察,尋求感悟。寫生之作不一定是工整的寫實風格,而在寫其生態、生命,得其神韻。

展出地點

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

花蓮市文復路6號

► Google 地圖連結

參觀時間

每日9:00-17:00 (週一、10/4中秋節、10/10國慶日休館)

宜蘭美術館

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號

► Google 地圖連結

參觀時間

週二至週日9:00~17:00 週一休館(若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)

購票資訊:請參照網站說明

過去展出地點

地點
我同意收到來自於創價藝文的通知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