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想人性之美 張蒼松對影成三人

2017/3/29-2018/1/6


image
點選播放按鈕觀賞影片

透過攝影,張蒼松廣泛的與不同時空的人物對話,將內心的感動化為多元豐富的時代記錄,並將之作為實踐「社會參與」的介質。長年實踐「結合報導攝影和報導文學,映現身處困阨的人性之美」的中心思想;社運信念萌發,致力為弱勢發聲、推動設立攝影專業機構的同時,仍執念於創作、文字及暗房美學的突破。 

為弱勢族群發聲的攝影修行者

張蒼松,1954年出生於台中后里。6歲時,二叔張騰輝投資拍攝「啞巴與細姨」的電影,他穿梭其間,拍攝過程的場景深印腦海,埋下對影像的憧憬。高中畢業後,加入長庚攝影社,獲黑白、彩色組攝影比賽雙冠軍,這些經歷都促使張蒼松逐步朝向專業攝影之路邁進。1982年,進入東京寫真專門學校,並受到丹野章、深瀨昌久、森山大道等日本攝影名家的指導,奠定他在報導攝影的基礎。

1985年,從日本返台的張蒼松,先進入雜誌社擔任攝影記者,之後鏡頭逐步聚焦在弱勢族群身上,他深入當時大眾避之唯恐不及的痲瘋病院、精神病院等收養機構。1991年,張蒼松開始在《皇冠》雜誌發表〈人間有情〉專題報導。透過照片與文字,真實反映受訪者的故事。

張蒼松小學就讀的內埔國小,正是1935年台灣墩仔腳大地震的震央,母親在這場地震差點罹難的驚險,也縈繞在他腦海中。當1999年921大地震撼動全台後,他不假思索的背起相機,前往災區,深入紀錄滿目瘡痍的土地與災民,前後長達5年。

這30年來,張蒼松鍥而不捨地長期蹲點,透過影像與文字為弱勢發聲。樂生療養院相關報導即為最具代表作品之一。又近年同志平權問題,他也以實際行動投身攝影、採訪紀錄多次平權集會來反映同志處境及心聲。

長期將攝影作為實踐「社會參與」介質的張蒼松,堅定地注視社會各層角落,由衷冀求人們的處境能獲得改善。此次展覽,張蒼松提出以「觀想人性之美」作為敘事主軸,邀請觀眾「觀/想」著對象在困阨現實中彰顯人性的「真/誠」,體會張蒼松在影像與文字中蘊含人性之美的精彩作品。

望穿眺望系列之二十一 2016
幽禁與破繭系列 2016 新北市
幽禁與破繭系列 2016 高雄市
*地動情長─ 九二一家族記/石岡鄉萬安村
*地動情長─ 九二一家族記/魚池鄉長寮尾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張蒼松(1954-),出生於台中后里,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報導攝影藝術組畢業。策畫「猜火車-穿越天險攝影展」支援舊山線保留運動(1998),受到文化社運的洗禮。投入九二一追蹤報導,以3本著作刻記受災與重建的堅韌歷程;2001年以「超越天堂的地方」為文,提出保留「樂生療養院」呼聲,及至2010年「後樂生時代」-長年實踐「結合報導攝影和報導文學,映現身處困阨的人性之美」的中心思想。社運信念萌發,致力為弱勢發聲、推動設立攝影專業機構的同時,仍執念於創作/文字/暗房美學的突破。

參觀時間

週二至週日09:30~17:00(每週一固定休館、中秋節休館)

過去展出地點

地點
創價美術館 台中館
創價美術館 桃園館
創價美術館 板橋館
我同意收到來自於創價藝文的通知訊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