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看的自在 鄧南光鏡頭下的視點美學

2015/03/25~2016/03/19

image
點選播放按鈕觀賞影片

鄧南光的一生橫跨台灣日治時期、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光復時期,作品呈現兩個鉅變時代的生活實相。不僅是開啟台灣寫實主義攝影的重要代表之一,也為斯土斯民紀錄了無數珍貴的軌跡。畢生累積豐沛的創作質量,亦積極帶動早期台灣的攝影風潮並傾力推廣寫實攝影,對台灣攝影藝術的發展,有深遠的影響。

台灣現代攝影先驅

鄧南光,(1907-1971),本名鄧騰煇,1908年出生於新竹縣北埔鄉。1924年赴日就讀名教中學,於高一時存錢購買生平第一部柯達相機。1929年就讀日本法政大學經濟系,並參加學校的「寫真俱樂部」,開啟其攝影生涯。當時日本正值昭和時代初期,新與舊以及傳統和摩登文化交錯,攝影亦高度盛行;這樣的文化脈絡和時代場景,深深滋養了鄧南光最初的攝影視覺歷程,也對其攝影藝術風格有重要的影響。1935 年回國後,鄧南光創設「南光寫真機店」,開始拍攝「北埔鄉事」系列,以及北台灣各地民俗采風、都會街景及庶民生活等。1948年,參與《台灣新生報》三週年紀念攝影比賽,與張才和李鳴鵰三人,分別獲得冠軍和亞軍,因而被稱為「攝影三劍客」。1952年三人共同出資,舉辦「攝影月展」,每月定期舉辦攝影比賽和展覽,並擔任評審達10年之久。隔年,「中國攝影學會」在台復會,鄧南光也擔任發起人之一,同年創辦了「自由影展」,每週固定舉行攝影講習。1963年發起設立「台灣省攝影學會」,陸續鞏固了攝影學會的基礎,積極推動現代主義中的寫實攝影,並出版許多相關著作,嘉惠無數攝影後輩。

日本30年代的攝影界,深受二個風潮影響,其一是1925年問世的德國萊卡小型相機,視線由傳統的垂直取景轉換成平行構圖,底片由8張改為36張的電影等級膠片。其二則是風起雲湧的「新興寫真運動」;這個源自德法攝影風潮的美學形式是以自由速寫、即興捕捉或是感受現實與機能的新即物主義為主要模式。鄧南光在日本受到「新興寫真運動」的影響,從中發展出他獨特的鏡頭美學;他寫實地紀錄各種台灣社會及人物風景的瞬間,作品卻又同時兼具現代感和浪漫典雅的憶舊氛圍。1935年返台後,鄧南光開始關注北台灣各地民俗風景;台北都會與庶民生活景象、中產階級和女性婉約柔美的倩影等皆是鄧南光街頭獵影的焦點,觀者可從他的影像中感受到他浪漫卻又敏銳的視覺美學。

「拍照的前提是,對人要有感情」是鄧南光對攝影的堅持,他一生攝影創作累積的豐沛質量,在前輩攝影家中很少人能與之相比。他返台後亦傾力投注心力於台灣攝影的發展,讓更多民眾體會寫實攝影和攝影藝術的多樣性,對台灣攝影的發展貢獻斐然。

九份盲女 Jiufen Blind Woman 1950s 九份 Jiufen 數位輸出 Digital Print 30 x 42 cm 
立體攝影街 - 新宿街景 Steroscopic Photography - Shinjuku 1929-1935 東京 Tokyo 數位輸出 Digital Print 30 x 42 cm
摩登仕女速寫 Snap - Modern Girls 1929-1935 東京 Tokyo 數位輸出 Digital Print 40 x 54 cm
酒室風情3 Bar Room Flirtation 3 1940s 台北 Taipei 數位輸出 Digital Print 42 x 30 cm 

Image

藝術家簡介

鄧南光,(1907-1971),本名鄧騰煇,出生於新竹縣北埔鄉。1924年赴日求學,1929年考進日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,並加入該校攝影社團。1948年參與《台灣新生報》三週年紀念攝影比賽,與張才及李鳴鵰三人分別獲得冠軍和亞軍,因而被攝影界尊稱為「快門三劍客」。1963年發起「台灣省攝影學會」,一生奉獻於台灣攝影藝術。作品廣泛記錄其東京求學生活及台灣民間傳統社會風貌,展現人文與社會關懷,畫面洋溢浪漫的風格,描繪各行各業社會風景,保留台灣攝影發展史精粹片段,對台灣寫實攝影影響深遠。

過去展出地點

地點
創價美術館 安南館
創價美術館 秀水館
創價美術館 桃園館
我同意收到來自於創價藝文的通知訊息